特别是花海,花海中间有个山包,两边一边是七彩花海一边是爱情花海,有一个爬山栈道可以爬上山上的最高点,可以俯瞰整个景区,另外城里万峰林也可以看到,这个地方视野比较开阔,另外上边我们爱情花海的造型是个心形的,上边看起来图案也是很别致的。
入住宾馆后,大家兴犹未尽。到新东方校区,给一百多名员工老师讲话和并照相。
这个学校在民盟中央的关心下,半年前接入了情系远山的公益双师课堂。只有不足一百个学生的教学点,可能还有些地方在校舍和系统方面不够完善,需要民间力量和政府一起努力。接近二十年前中国的大学扩招政策,尽管有些人非议降低了高等教育质量,但实际上对于普遍提升中国孩子的教育水平,为更多孩子打开上升通道,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年国家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全国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从硬件到教学,都越来越好。全校每个年级有22个班,全部66个班4000余名学生在读。
他们淳朴的脸上露出的欢笑,让我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把名誉校长做好的决心。所以只能把这一诉求,留到下次。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山地旅游已占全球旅游总量的20%,并呈逐年增长态势。
可以说,中国并不乏好的山地资源。山地凭借多样的自然景观与浓厚的人文景观,在旅游业方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过去制约贵州发展的连绵大山,正逐渐变为民众们的金山,曾经的贵州因山而贫、因山而穷,但现在的贵州因山而自信、因山而发展。可以说,山地旅游已经迎来了独角兽时代。
山地旅游专家、来也研究院院长齐镭曾表示,山地旅游是门大生意,全球年产值大概是900亿美元,占全球旅游业的20%。阿尔卑斯地区大约是20万平方公里,与广东省面积相仿,这样一个地区的旅游产值占了全球的10%。
山地旅游的发展潜力山地旅游一定会成为下一步中国旅游发展的热点,道理很简单,因为度假已经变成一种刚性的需求,可能全世界主要度假都是在滨海,中国滨海资源不足,说起来18000公里的海岸线真正能做度假的不超过10处。山地旅游以亲近自然、积极健康、绿色可持续的特点,得到大众的青睐和喜爱,近两年正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文化的终极目标是感性的,文化的最终实现方式要呈现在美好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上,而旅游正是感性的载体。位于贵州西南部的黔西南州有着全球分布面积最广的喀斯特山地,富集了喀斯特峰林、高原湖泊、瀑布、峡谷等众多山地特殊地貌要素。
蔡景荣 摄因山而自信 因山而发展拥有丰富山地旅游资源的贵州,全省17.6万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2.5%,随处可见高山、峡谷、飞瀑、溶洞、湖泊、温泉;全年无寒暑,夏季平均气温23℃;森林覆盖率超过52%,森林山水融为一体,这让贵州在发展山地旅游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从区域来看,华东地区拥有黄山、泰山、三清山、武夷山和普陀山等众多名山;在华南地区,被称为岭南第一山的罗浮山以及拥有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的丹霞山备受青睐;在西南地区,云贵高原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四川则具备了从青藏高原过渡到盆地的多样山地景观,这些都成为发展山地旅游的优势。2015年10月10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幕式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会议中心开幕,之后每年都会举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如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已经成为贵州山地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从2015年起,黔西南州累计已投入700余亿元,建设旅游项目357个,打造了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重点线路和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
而成立于2017年8月15日的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则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第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定位的国际组织,总部落户贵州省贵阳市。如今,山川河流虽经历岁月的洗礼变迁,但现代人仍然能对古人笔下的自然美景产生情感共鸣。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生存方式优秀而深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而旅游对弘扬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借助着山地旅游发展的平台,布依族集体婚礼、彝族火把节、苗族八月八民族风情节、贞丰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布依八音坐唱等本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新颖的形式融入到旅游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体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精品。
为探索一条独具当地特色的户外运动发展模式,打造户外运动品牌,黔西南州邀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知名专家,共同编制了《黔西南州山地户外运动专项规划》,对户外运动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近年来,黔西南一直秉承践行发展新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健康战略的指引下,将大健康产业纳入发展范畴,致力于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抢抓山地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将民族文化精髓注入到旅游过程中,是黔西南发展旅游经济的又一强大力量源。黔西南以大健康战略为指引,依托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优势,有机地将文化、体育、旅游、大健康融合发展,在文体旅融合发展取得显著的效果之外,深入挖掘已有的大健康产业,规划并培育新的健康产业,积极推动全州的大健康产业稳步长远发展。黔西南州大力推进文体旅大健康融合发展,实现贫困地区向旅游热门地的华丽转身融合拓路山地增值近年来,黔西南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当地紧紧抓住机遇,推动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了贫困地区向旅游热门地的华丽转身,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黔西南旅游经济发展道路。(来源:贵州日报 记者 彭芝莉)。
在发展大健康产业过程中,打造提升了一批山地观光农业区、休闲度假体验区,并大力扶持全州中草药种植及相关产品研制、医疗健康产业等发展,从而实现了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运动健康的特色旅游的巨大转变。攀岩、骑行、徒步、赛车、露营等一系列的山地户外运动精彩赛事陆续登场,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黔西南州的户外运动品牌特色化突出,赛事更加精品化,在全省乃至全世界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文体旅大健康融合发展让黔西南的山地增值,旅游+N的模式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依托独特的气候和山地资源优势,黔西南州着力打造山地旅游。
借助连续4年举办山地旅游国际性会议的东风,黔西南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好山地旅游牌,做好山地旅游大文章,发展山地旅游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州旅游收入达226.21亿元,2018年增加至479亿元,实现了旅游井喷式的稳步增长。
文体旅融合发展让黔西南的山地增值,大健康产业更是展现黔西南山地发展的另一种优势。作为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州境内分布有3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所发现的金矿品位低,开发难度大,甚至被认为外围为贫矿区。接到任务后,时任105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刘建中与单位技术团队一起,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团队掌握的专业技术专长,采取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系统总结该区域的成矿规律,认为该区域深部还有隐伏矿找矿潜力。
经过10余年的连续勘查,成效显著,共提交黄金资源量22吨,已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赵平说,为了证实科学判断的正确性,105地质大队编制了揭露地下矿藏的勘查方案,决定对该区域深部进行钻探验证。
而且还新发现了深部背斜核部还存在层控型金矿体,改写了前人认为该区域深部赋矿可能性不大的论断,实现了老矿区有重大发现的找矿突破,使该矿床从大型矿床一跃成为特大型矿床规模。通过深部钻探工程施工,发现深部断层破碎蚀变带中厚大金矿体的存在,矿体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据统计,该金矿床主矿体分布在泥堡一带长达2公里多、宽500米、深600米的区域。据105地质大队队长赵平介绍,为继续寻找新的金矿资源,2010年,105地质大队接下了继续勘探泥堡金矿的接力棒。
截至9月30日,已经累计钻探达15万多米,累计查明黄金资源量70余吨,新增黄金资源量达大型规模,潜在经济价值近百亿元,为贵州黄金工业又提供了一个重要基地,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着手开发。工程技术人员查看钻探出来的岩心近日,贵州省地矿局经过9年时间的持续勘探,在黔西南州兴仁市与普安县交界处,发现一处大型金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近100亿元。据省地矿局科技处副处长、省管专家刘建中介绍,泥堡金矿最初发现于1990年,在当时掌握的科学水平、技术水平十分有限的艰难条件下,那一代地矿寻宝人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勘探活动。通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并建立新的成矿模式,科学地预测该区域深部断层破碎蚀变带可能为金矿容矿场所
研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既有自身收获与启发,又有提出的问题与困惑,研讨氛围浓厚,达到了相互碰撞,思想交换的目标。大家相信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四所学校都能起到共同提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也会为实现黔西南州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波助澜。
为深入贯彻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全力推进全州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近日,贵州省刘波名师工作室、兴义市向阳路小学与受帮扶的晴隆县第六小学(原晴隆县三宝学校)、兴仁市第九小学、兴义市则戎镇安章中心小学等四校结成了教育共同体,开展校校结对帮扶活动。(张春迎 雷键琳)责 编:黄旭 卢生龙。
同时,不拘泥于教材,活用教材,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学情,在活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改进教学呈现方式,使英语语音教学更加生动,体现了多媒体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活动中,贵州省刘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兴义市向阳路小学校长刘波在主持会议时强调,结对帮扶工作要从需要入手,从问题入手,从自身优势入手,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合作共赢,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确保帮扶活动扎实、有序开展。